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科学技术部
 首页  组织机构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  知识产权  规章制度  学风建设  学报园地  服务信息 
     
 
 
最新消息 · 科研处党支部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学习会议    2019/10/17      · 科研处前往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交流学习    2019/10/17      · 科研处召开新学期工作布置会    2019/09/17      · 科研处召开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会议    2019/09/17      · 科研处召开新学期工作布置会    2019/08/30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动态>>正文
 
高教参考
2006-10-30 20:39  

高职教育研究专题

◇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选择

◇以人为本,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部分学校办学的基本理念

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选择

谈松华(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80年代初,一批地方职业大学的建立,标志着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出现了相对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但那时的职业大学以自费、走读,不包分配,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特点,改革的重点侧重于体制的探索;90年代初,职业大学按高等专科学校规范办学,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界定为培养高级技能性人才即操作性人才,这就把原先的职业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排除在高等职业教育之外;90年代中期,通过“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到90年代末,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批建立职业技术学院,并将高等专利学校纳入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发展最快并相对独立的部分。

追溯高等职业教育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在探索中前进的特点。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缺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几次发展高等专科教育都是为了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缩短学制,快出人才、早出人才,这样发展起来的高等专科教育几乎都是把本科课程压缩,并未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进行探索。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发展高职的过程,中广泛地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包括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美国的社区学院等相关经验,但是德国高等专利学校的学制同我国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并不一样,美国社区学院既承担职业教育又有大学基础学院的职能,加之国家经济、文化、教育体系和制度环境的不同,很难仿照哪个国家的模式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自主地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和模式。

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许多地区和学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体制和模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试验,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在理论上也有所建树。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处于初创阶段,对于国外经验尚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世纪之交全国范围的快速发展,数量扩张。使许多新建学校缺少办学的基本条件,只能在外延扩张中逐步充实内涵。正因为如此,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具有发散性和起步性的特点,还缺乏系统和深入的探究以及不同模式的比较研究,在超常规的大发展之后,亟待从数量扩张为重点转向模式和制度建设为重点,通过多种模式的试验和比较,寻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产业)、不问类型学校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及其相应的制度安排,以求从制度上保证其持续健康的发展。

讨论模式和制度建设,首先遇到的是定位问题和体系问题,而这两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定位要解决的是教育的层次和类别问题,而层次和类别的认定则影响到体系的内涵。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主要在于高等教育的学术型和职业应用型的分类,是教育层次的区别即职业应用型高等教育限于专科层次、本科以上归入学术型高等教育,还是类型的区别即从专科一直到博土学位都存在着学术型和职业应用型的区别。这种分歧不仅影响体系的具体内涵和要素,而且也影响模式和制度建设的目标和走向。显然,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探索才有可能逐步明确的课题。而在实践中正在着手解决有些问题,譬如说在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就区分了学术型和专业(技术)型学位,不过在体系上没有把专业(技术)型学位归入职业教育体系。由此可见,在定位和体系的理论研究没有定论的情况下,并不影响实践的探索,相反,模式和制度的实践探索也可能会有助于相关理论问题的解决。

为什么把模式和制度建设作为内涵建设的重点呢?如果我们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区别于学术型高等教育的属于职业应用型的高等教育,那么,这种区别应该主要体现在教育模式,即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因为只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而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同的教育制度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模式和制度的建设应该成为现阶段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从另外一层意义,即高职教育面临的时代要求这个角度说,正如世界劳工组织在2002年所发表的报告《知识社会的工作和学习:教育与培训》中所分析的那样,知识社会的工作和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变化,充分说明我们正在面临的教育变革是极其深刻而根本性的,它的脉络是: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化--工作和工作岗位变化——工作组织和工作者能力要求变化——教育和培训的目标和模式变化。可见,教育模式和制度的变革是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回应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急迫课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和制度建设,涉及教育观念、教育功能、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组织和形式以及教育制度和管理等诸多方面,本文仅就几个现实的关系问题略陈管见,以供时论。

以就业为导向(学校、市场、政府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同就业关系最为密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业状况是衡量高职教育成效的综合性指标。而影响学校就业有多方面因素,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因素更为重要:一是沟通政府、市场和学校的关系,这是具有机制性作用的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调节,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市场为导向;而学校能否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政府能否保证学校享有面向市场的充分的自主权;能否通过法规、政策、信息等多种手段,调控学校与市场的关系,这就要求通过体制改革形成政府、学校、市场之间的协调和制衡的关系,而就业正是学校与市场、政府关系的晴雨表。二是处理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变性的关系。高职教育强调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有助于强化职业能力培训,在就业市场上会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在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的条件下,职业和岗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过于强调针对性,必然会使专业过窄,职业知识和能力受限,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的变化,因此,在重视针对性的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拓宽专业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

以能力建设为本(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知识革命迅速兴起的背景下,能力建设日益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它覆盖各级各类教育。而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不仅由于知识革命正在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缩短知识陈旧的周期,只有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才能使人不断自主地学习和更新知识,更是由于职业教育要着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就业的需要。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体现能力建设为本,首先要建立能力等级标准,把能力序列引入教育系统,形成与学历序列并行的能力教育序列,教学安排不仅依据知识序列递进的要求,还要依据能力序列提升的要求,形成知识和能力并进的教学安排。其次要按能力标准设计课程和培养计划,特别是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实习场地和实践基地,包括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聘请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以适应能力建设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再次是建立和完善能力考核制度,实行学历教育和证书教育并重的教育制度,努力实现毕业生具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为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提供充足的准备。

多种形式办学(学制与教育培训的关系)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是,普通教育按学科系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学习年限相对比较稳定和统一,学制也比较规范;而职业教育则在必要的学科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职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不同职业尤其是不同职业岗位群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是有很大差异的,有的需要较强的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有的则更需要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有的还需要长时间连续的训练,这种职业(专业)要求的差别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和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按照不同职业及其岗位群的差别,学制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在基本学制的规范下,给不同专业一定的机动余地,也让学校和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当然,这种选择需要遵循国家基本学制的规定,并结合本专业的实际需要。

职业教育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学制的相对灵活性,更加体现在教育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需要强调在正规学历教育的同时,把培训纳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随着知识和技术变化速度的加快,许多职业岗位的从业人员需要通过时限不等的培训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包括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人员学习某种职业技能丽接受的培训、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转业培训、各种知识和技能更新的培训等等。总之,培训市场在我国还刚刚发育,市场前景极其广阔,高等职业教育理应面向培训市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产教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校企合作、产教联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这是由其教育职能、培养目标和途径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中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较大的距离,其中既存在着体制性障碍,也与我国企业发展中技术进步的作用和学校教育中能力建设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发展产教结合涉及体制、机制、制度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一系列相关因素,需要系统整体地解决,其中有两个方面涉及制度和机制的转变:一是寻求学校与企业发展共同利益的结合点,形成利益的共同体;二是衍生学校与企业结合的新的组织形式,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实现两者利益的共赢,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组织上的优势互补,利益上的共赢共享,为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

以人为本,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陈智(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教授)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校数量已超过1000所,在校生已达590多万人,成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我国高职教育中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专业化成为高职教育的主导模式。一些高职院校追求“服务地方”和“创自身特色”,把“职业导向”作为办学目标,产品带专业,专业数量增多了、专业面变窄了。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例,不同工业区有不同的主打产业,配合企业与产品的“专业”就自然成了当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第二,工具化倾向严重。这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认识方法的“工具理性”。一切教育对象都被客体化,伦理问题、价值体系不能进入教育的视野。二是实用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功利主义的。一切事物的价值和存在的理由,要视其“有用性”为标准。在一些技术院校,教学内容主要是实用性知识。

由于离职院校的“先天特性”与“后天定位”,使上述问题更为严重。所谓“先天特性”,是指高职院校缺乏普通大学的人文传统。所谓“后天定位”,是指高职院校以培训技能为目标,毕业生的就业率、职业对口率是它考虑最多的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尝试进行“通专结合”,即引入通识教育,让通识教育贯穿于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中,这里的“通识教育”有两层涵义。

第一,“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它强调每个专业宽厚的知识基础,使专业在精深的同时能汲取更广阔的发展养分。

第二,通识教育要解决现存工具化倾向使人客体化的问题,要承担人文教育的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大批新兴工业区从不久前的农村脱胎而出,一大批职业技术类院校也应运而生。从这类院校的生存、发展状况来看,地方政府及产业往往要求学校的专业开发和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的关系越紧密越好。学校积极响应,因此不乏职业导向、订单式培养等模式。毫无疑问,这些院校理应积极适应地方的经济发展要求,提供知识和人才支持。还有一些院校雄心勃勃,希望引领社会发展,担当带领当地社会发展之重任。在把传统农村变成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教育更关注对人的改造、对观念的改造,而这是无法以单纯技术培养来完成的。这恰是不少高职院校面对的现实任务。但这一任务完成得如何,甚至是否进入了教育者的思想视野,都还悬而未决。职业技术院校必须要意识到,在与地方、产业界密切合作的同时,不应失去教育目标,不应丧失大学的主体性。高等教育包括高职院校不能等同于职业培训所。大批青年踏入高等教育门槛,而学校若只强调技能培训而忽略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才是没有尽其社会职责。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乃是当务之急。

二、以人为本,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模式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具体的教改中提出“通专结合”的培养构想,并初步探寻它的可行模式。所谓“通专结合”,就是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奉,同时还要适应文化、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要求,适应专业化的要求。通专结合要具体地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学时分配以及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等方面。

钱穆先生在其《中国学术通论》一书中,将中国学问传统分为三大系统。

第一系统是“人统”,其系统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电”。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一有理想有价值的人。

第二系统是“事统”,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此即所谓“学以致用”。

第三系统是“学统”,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近代中国人常讲“为学问而学问”即属此系统。

“通专结合”,是“人统”与“事统”的结合。对“人统”的关注是教育的共性;对“事统”(专业化、实践性)的侧重则是高职的个性。

通识课程体系包括由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构成的一个完整通识课程体系。必修课是通识课程群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课程,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选修课,再扩展至任选课程。这一体系既有严格的课程配置(必修),更注重弹性地渗入各理、工、医等专业。

通识核心课程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生活体验则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及生产实践、课余科技和文化活动;走进企业、工厂、社区、乡村,参与和组织各类社会活动;与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各行各业的代表性人物进行座谈,科技、艺术的各种竞赛等,可使学生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得到体会,促进身心的成长。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优美、明净的分功能校内建筑群,环校园的河、校内的人工湖,校徽,以及突出的学院标志——“智慧门”等,用传统的文化符号和有形的建筑语言,培养学生的“爱智”心向。校园建设凸显人文情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在“通专结合”,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改征途上迈出了一步,但改革的道路是艰难与漫长的。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需要做的是逐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具有高职特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建设一流的高职教育而努力探索。

部分学校办学的基本理念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1)学校培养目标就是“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或“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

(2)五个机制:相互参与、校企共建、利益分灶、企业援建、自我“造血”。

2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坚持五个面向,创办特色高职”

(1)面向市场办专业,服务地方经济。

(2)面向企业建基地,构建多元格局。

(3)面向岗位设课程,办出高职特色。

(4)面向应用抓教学,强调能力培养。

(5)面向管理要效益,创新运行机制。

3湖北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坚持大职教观,形成以高职为主,兼办中职教育、技工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促进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强调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定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

4宁夏吴忠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定位:面向“三农”;

面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面向小学和学前教育;

办学特色:综合性、社区性、民族性。

5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建立和完善了学院的绩效管理系统;

重新设计了学院的组织结构图、调整了部门设置、合并和新设立了部分岗位;

并为每一个岗位编制了《职位说明书》。

6.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目标:创建特色鲜明的全国示范性院校

办学定位: 立足港城 服务社会产学合作 争创一流

办学模式: 产学研结合 集团化运作

管理模式: 实行小行政大教学管理全面推行ISO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方针: 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培养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符合各专业培养规格的应用性人才。

7.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校训:厚德 笃学 求实 创新

学院办学宗旨:

满足学生求知、求实、求职的需要,让有志于学的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成人成材,保障学生充分就业。

学院教风:严谨、求实、敬业、创新

学院学风:勤奋、好学、严谨、进取

8.长江职业学院

(1)校训:铸人铸魂 笃学笃行

(2)学校教育理念

●铸人铸魂

●高举平民教育旗帜

●人人有才、人人成才、因时因势、育人育才

●根雕艺术教育

●引导每个学生成人、成才、并走向成功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社会、一切为了明天

●全开放办学,形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杂校优势”

●营造中小企业家摇篮

(3)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质量为根本,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为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实惠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作贡献!

(4)办学模式:根据世情、国情、省情、校情和生情,学校形成了“连体——联办”办学模式。连体:即对内实行“多层次、直通车、分段制、立交桥”。联办:即对外实行“校校、校所、校企、校区”、多渠道、多形式、多类别的联合办学。

(5)办学特色:重专家、重教学、重能力、重创新创业。

(6)培养目标: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懂理论、会实践的高新科术实施者;懂经营、会管理的社会生产组织者;有胆识、敢开拓的经济建设创业者;有涵养、会协调的人格德才兼优者。

(7)育人模式:根据学校性质和目标定位,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育人模式,即“四全、三突出、两发”。

四全:全开放办学、全方位育人、全过程管理、全要素培养。

三突出:突出品格、突出能力、突出个性。

两发:发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主动性。

对学生提出两个“一精五会得创新”:即在校学习期间,专业学习精益求精、会外语听说、会计算机操作、会汽车驾驶、会公关礼仪、会合作协调、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工作精益求精、会知识更新、会做人做事、会抓住机遇、会应对挑战、会审美鉴别、重创业创新。

实施“全人教育”,塑造“全面的人”:即道德高尚的人、人格独立的人、身心健康的人、智能双全的人、社会和谐的人、善于创造的人。

(8)管理模式:大教学、小行政、精机关、强院系、活后勤。

9.武汉工交职业学院

校训:厚德 尚能

办学方向:职业性、大众化、开放式

教育观:以就业为导向

办学特色:“政府主办,订单式培养”。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创新为魂,以务实为基;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10.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精神:“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勇于争先”。

校训:“明德尚行”;

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教风:“严谨、规范、求真、铸魂”;

学风:“博学、慎思、明辨、躬行”。

11.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理念:“以质量求生存、以需求定规模、以特色创名校、以改革促发展”

校风:“团结、严谨、勤学、实干”。

12.建东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的指导思想:根据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江苏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我们建东学院的办学目标是立足常州,面向长江三角洲,逐步走向世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台资等各类企业服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材。各专业根据职业和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结构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并将基本能力的训练落实到教学全过程。按照“多通道、分层次、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分层次教学,强调在保证基本要求前提下,上不封顶。重视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证,有意识地将某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有机结合,实施双证毕业制度。全院师生员工遵循“忠诚、敬业、乐群、发展”的八字校训,齐心协力,努力拼搏,全力把建东办成有特色的高水平民办高校。

人才培养特色:

(1)为企业“订单式”培养,有效保证毕业生就业。

学院与300余家企业建立了强大的校企联盟。联盟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与学院签订委培协议,学院设置相应专业和确定招生计划,按照企业岗位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实行实习就业一条龙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首届(2004)和第二届(2005)毕业生实现100%推荐就业。

(2)严格管理和疏导相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确保每个学生做到“学好做人,学好做事,学好与人共处”,学校实行严格的管理,专职班主任从早操到晚自习全程指导学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加上丰富多彩,健康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保证学生的良好素质的培养得以实现。

(3)采用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我院实行“多通道、分层次、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手段和设备,因材施教,确保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不同专业的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13.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校训:“育厚德之人,炼强技之才”;

校风:“团结、敬业、求实、创新”;

办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贸服艺为特色,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人才培养思路:“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需要定课程,根据岗位练技能”;

发展道路: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和产学研结合。

14.金肯职业技术学院

校训:“自强、诚信、创新、奉献”

办学理念:“更新观念、科学定位、锐意改革、强化管理”

培养目标: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以人为本、分层次教学,从而达到“优化一批成英才,培养一批成良才,转化一批成人才”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道德高尚、基础够用、技术过硬、能力较强、善于创新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15.天津美术学院

校训:“崇德尚艺,力学力行”

办学理念: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点,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以沉静和进取的精神,以包容和开放的姿态,将天津美术学院办成立足民族文化根基,融汇不同文化精华的学术研究、创作和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以本科教学为主体,注重教学与研究协调互动,强调以学科发展为中心的学院全面建设。学院秉承“严谨治学、注重质量”的教学传统,树立“厚基础、宽口径、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以构筑科学化的本科课程体系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目标:学生通过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基础课的学习,夯实基础。又通过选修专业教学工作室的个性化课程群组和全院范围跨专业任选课,不仅能够完整地学习本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还能够通过选修、续修、辅修等方式,或自主选择,扩展知识面;或继续深造,在本专业(方向)获取更高层次的知识;或在本专业(方向)的基础上,辅修第二专业(方向)。并通过导师制科学地指导学生设计适合个人成长的选修方向,改变单一培养模式为因材施教和注重个性发展,实现“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完整和专业技能宽泛,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潜能,具备未来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全国哲社科规划办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社科网
广东省社科规划办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国家艺术基金
 
 
 

Copyright © 2018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科学技术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瘦狗岭路463号     电话:+86-20-38457753     Email: kyc@gtcf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