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作者因为缺乏对审稿流程和要求的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集体不信任感,严重影响了整体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要打破这种现象,就要尽可能为作者揭示和解释明规则,不能让潜规则抢班夺权、大行其道。”主讲人一句开场白,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11月23日下午,由我校学术委员会与应用翻译研究科研团队联合举办的“学术委员讲坛”第四讲“科研写作与评价”在五山校区顺利举行。讲座由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科研处副研究员李海主讲,应用翻译研究科研团队负责人江晗老师主持。讲座吸引了各二级学院、行政教辅部门的众多老师参加。

图:讲座现场
围绕“科研写作与评价”这一主题,针对我校老师撰写、发表论文,尤其高质量论文仍处于自我探索阶段的实际,李海分别从“论文写作在目前高等教育职称评价改革趋势下的意义”和“编辑视角下的教育学术论文评价”两个视角,结合自身多年论文写作及审稿的丰富经验,并引用真实的案例,为在场老师讲解了论文写作的思路和技巧。他提出,从期刊评价体系的维度进行思考,综合衡量自己的创作与期刊的出版规律、论文评价标准以及自身学科发展规律的契合度,在论文的选题、写作方法和写作规范方面多花心思,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实现文章质量的真正提升。会上,他解读了今年8月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科技厅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科技领域中论文不再是科研评价的唯一标准,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及经济效益权重增加的人才评价发展趋势。不过由于学科的差异,社科领域中学术论文成果仍是科研人才评价的重点,而对于我校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而言,撰写论文和研究项目更是一种锻炼自身逻辑思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讲座的最后,主讲人与在场老师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学术委员讲坛”自2013年开办以来,如今已有四位学术委员陆续开讲。这次讲座是校学术委员会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组织模式,结合二级单位需求而举办的。讲座引起了教师的良好反响。今后,校学术委员会也将进一步加强与各单位、各团队的深度合作,为教师提供多方面的科研指导,分享学术经验,探讨学术话题,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