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近日揭晓。我省共上报全国社科规划办922项,获准立项88项,比去年增长13.6%,立项率为9.5%,其中,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53项,青年项目32项,立项总数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四,获得项目资助经费780万元,比去年增长15%,立项总数及所获资助经费均创历年新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唯一的国家级项目,层次高,影响大,备受社科理论界的关注,代表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向和水平。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的多少、完成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社科研究能力和科研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我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一直呈稳步上升趋势,社科规划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杠杆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特别在推动学科建设、理论创新、培养科研骨干、提高研究成果质量和更好地为党政决策服务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以来,我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分别是:06年51项、07年76项、08年88项,呈跳跃式增长趋势,三年累计获得项目资助经费1842万元。
今年我省获准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导向正确,政治敏感性强。各学科坚持围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提出研究任务,创新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紧密联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围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建设等重大课题,并能结合广东成功的实践经验去选题和研究。许多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项目特别注重原创性和开拓性以及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的趋势。
第二,紧扣《课题指南》,立项学科分布广泛。今年我省立项项目分布在课题指南的18个学科,其中,应用经济申报177项,立8项,立项率4.5%;社会学申报51项,立4项,立项率7.8%;语言学申报78项,立8项,立项率10.3%;政治学申报44项,立5项,立项率11.4%;法学申报78项,立8项,立项率10.3%;中国历史申报42项,立8项,立项率19%;哲学申报65项,立7项,立项率10.8%;理论经济申报77项,立5项,立项率6.5%;新闻学申报23项,立1项,立项率4.3%;中国文学申报82项,立9项,立项率11%;体育学申报37项,立7项,立项率19%;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申报36项,立4项,立项率11.1%;马列/科社申报34项,立5项,立项率14.7%;世界历史申报12项,立3项,立项率25%;国际问题研究申报17项,立1项,立项率5.9%;统计学申报8项,立1项,立项率12.5%;党史/党建申报12项,立1项,立项率8.3%;民族问题研究申报9项,立1项,立项率11.1%;宗教学申报14项,立2项,立项率14.3%。外国文学、考古学、人口学均无立项。
第三,项目承担单位遍布全省21个单位。中山大学立27项、暨南大学立10项、华南师范大学立8项、华南理工大学立7项、深圳大学立7项、广东外语外语大学立4项、广州大学立4项、广东商学院立4项、华南农业大学立3项、广州体育学院立2项、韩山师范学院立2项,东莞图书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广东省社科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南方医科大学、汕头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肇庆学院、广州市委党校各立1项。中山大学立27项,创本校历史新高,在全国高校中仅次于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与复旦大学并列第三名;华南理工大学从去年的2项增加到今年的7项,增幅居全省第一;深圳大学及韩山师范学院立项数较去年均有大幅度增长;东莞图书馆、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更是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为零的历史性突破。
第四,项目负责人趋向年轻化。我省近几年有一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成为我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强大生力军。立项课题中,40岁以下青年学者承担的项目占了36%,项目负责人学历和职称层次较高,具有博士学位的29人,占90%,具有高级职称的21人,占65.6%,特别是年龄35岁以下的年轻学者脱颖而出,使我省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呈现了后继有人、人才辈出的可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