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下午,《学术带头人讲坛》系列讲座之《抗战歌曲的产生及其现实意义》在五山校区综合楼205课室举行,主讲人是音乐系学术带头人何云蛟教授。音乐系全体教师参加了讲座。 何云蛟教授从回顾上世纪五十年代抗战歌曲创作的辉煌历史开始,认为反映抗战的音乐作品之所以长久不衰在于其鲜明的时代主题和艺术上的民族特色,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表的歌曲是中国反法西斯文艺早期的代表作品,以其战斗性、人民性的内容,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高昂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品德,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独具的审美意蕴,鼓舞了战争年代的工农兵群众,并在战后继续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和广大听众,无愧为中国反法西斯文艺脊梁之作。这些都与广大作曲家深入生活、扎根群众的创作道路也是分不开的。一首好歌,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政治课,它给人以鼓舞、振奋、激励的作用。抗战歌曲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与世界反法西斯的伟大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有着不可估量的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因此,我们要在群众中,尤其是在广大青少年中,掀起大唱革命歌曲的各种活动,激励斗志,净化心灵,学习前辈,不忘历史,教育新人。何云蛟教授认为,这笔宝贵的音乐遗产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何云蛟教授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充满激情的演说,让我们仿佛回到了抗战时代,使大家深受教育。